
自90年代初,美國的indie-pop樂團開始建立了一條明顯而成功的方程式,使部
份樂迷漸漸接納及確認了一種屬於美國的音樂風味。說到這裡,你也應該嘗試
從腦中勾起一些美式樂團的歌曲片段,好想像這種風尚的發展,也更好了解北
加洲六人樂團The Spinto Band的「音路歷程」。可能,時間越久,這種風格越
是變得堅實。因此,新的接捧樂隊就更要維持前輩們的功業,延續這種美國風
格。
故事,是從一間座落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美式大宅中開始。剛完成學業的Nick Krill
在家中閣樓找到祖父Roy Spinto的遺物 - 零食Cracker Jack的舊盒(生產商曾
在這種產品中加入玩具來吸引顧客,可能這是其中的契機)。在盒子背面,寫滿
了Spinto作的詞。日子漸去,Nick被身為結他樂手的祖父啟發,開始作曲。並
找同學來組成樂隊。在威明頓城,這個以「會由某地變成某人」為口號的城市
,身為主音結他手的Krill找到了Jon Eaton(結他)、Thomas(低音結他/主音)及
Sam(鍵琴)兩位當時未畢業的Hughes氏兄弟、Jeff(鼓)及Joe(結他)兩位Hobson
兄弟及Albert Birney(結他/和音)組成雙主音七人樂團。

在家鄉,他們得不到太多的表演機會。在成立八年以來,他們得以專心致志去
錄製歌曲。一隊沒有公司支持的樂隊可以錄到超過七張唱片,其產量實在不少
。推出過《The Analog Chronicles》、《Digital Summer (New Wave Techno
Pop)》、《Roosevelt》、《Mersey & Reno》(一張擁有76曲般的誇張專輯)
幾張專輯後,他們沒有延續「一年一張專輯」的習慣。2004年的好評EP《Good
Answer》後,他們反而靜心、認真地製作2005年新專輯《Nice and Nicely
Done》。七名男生,既然有心去組樂隊,又花了四年光陰去處理一批曲目,可
想而知,《Nice》會與之前幾張唱片的質素可能大有不同。其實,直至《Nice》
的出現前,七位美國男生沒有得到傳媒很大的注意。甚至乎,他們也不太願意
提起從前的作品。樂迷們視《Nice》為他們首張大碟也不為過(連amazon.com也
沒有供應他們的舊作,足可想象現在簽下他們的Bar-None Records也不願使這
些作品大肆發售)。
雖然,在《Nice》推出前,Birney因發展他的電影事業而宣報離隊。但The Spinto
Band的努力是沒有白費的。首先,接受紐約紐約CMJ音樂節的邀請,於祖國發威。
及後立即得到英國方面的注意,BBC的兩位DJ Steve Lamacq及Jo Whiley則在電台
節目中對The Spinto Band的先行單曲《Oh Mandy》讚賞有嘉,使得他們在樂迷中
名傳遐邇。後來,他們自稱所玩的音樂類型為"Lolli-pop",意即懶隋的流行音樂,
我們且看看The Spinto Band如何演繹這種嶄新類型。

2006年,熱愛桌球活動的The Spinto Band就以「奧蘇利雲第二次在世界桌球錦標
賽中一Q清袋」來形容推出「首張大碟」的心情。耹聽《Nice》這強專輯時,我們
不難發現他們的確受到The Beach Boys、The Flaming Lips及更重要的,Pavement
所影響。由首支歌曲"Did I Tell You"開始感受美國西岸的indie-pop延續,一來
便是古怪多變的Synth選取,主音Krill以高音方式唱出。另一位作曲者Thomas就
想來一種「輕聲唱出」的效果,並在"Trust Vs. Mistrust"中展現出來,又來一次
彰顯美式獨立的氣息,用上各種不同樂器,今次是鐘琴。"Crack The Whip"則無論
如何也要「現代」一次,用上一種舞曲曲式的基調,令人想起一眾現在很吃香的
年輕樂隊。述說心中理想的另一張單曲作品"Direct To Helmet",則佈上一陣悠閒
氛圍。"So King,Stacy"則以數重變化的速度及語調來唱出歌詞。
專輯中,筆者就最愛"Oh Mandy"及Bonus Track - "Japan Is An Island"兩曲。
前者在曼陀林撥弦樂器,在響亮乾脆的伴奏下,電子儀器特雷門發揮其獨特作用。
主音歌手更特別用上「扮聲」的唱腔來展示其北歐氣息。而後者在歡樂感覺下發
放一種搖搖板式的大和唱。
相對於現在一片死寂、沒有新意的歐美樂壇,The Spinto Band的出現,可能會為樂
迷們送上一個較為清新爽朗的下午。

現在為大家送上The Spinto Band - Oh Mandy[
right click > save as]